“丝绸之路周”是以丝绸之路文化为核心的学术文化、交流项目与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7月12日,”2023丝绸之路周“开幕当天,发布了,甄选全球2022年度丝绸之路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来自国际上6个国家的21位文化遗产领域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进行评审,共同推出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真实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荣景象,为温州作为龙泉瓷大规模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重要实证。遗址发现的古港遗迹群规模庞大、体系完整、内涵丰富,为国内唯一、且世界罕见,是集城市、港口、航道航标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堪称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地。

乌鲁布伦沉船遗址位于士耳其格里多亚角向西40英里的乌鲁布伦海岸附近。这艘保存完好的沉船沉没于12世纪,是见证古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文物,据考古学家调查,当时这里的游牧部落提供了古地中海地区三分之一的青铜器,船上不计其数的珍贵货物来自包括中国、波斯、伊拉克和其他中东地区。

望牛岭汉墓的考古发现,拓展了合浦汉墓群的文化内涵,其出土的舶来品文物以及带有海外因素的器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凸显了合浦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殊位置,同时也印证了《汉书》《水经注》等史籍中关于汉朝延以合浦为支点经略岭南及海外的记载,反映出汉代对南部边地的进一步强化治理。

Giong Ca Vo港口考古遗址被发现于一处红土丘陵,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185个埋葬坛、13个墓穴以及各种珍贵的石头、玻璃、贝壳等材料制成的动物形耳环和金叶等文物。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HsiaoChung Hung表示,该遗址曾经可能是一处中心位置的繁忙的港口,各路工匠与艺术家云集于此。

法拉桑群岛古罗马遗址距离吉赞约40公里,沙特和法国联合考古队在此发现了一个由铜锭制成的折叠罗马盾牌、公元1-3世纪罗马最常用的盔甲、一尊小石像的头部和一块刻有著名的罗马人物“吉诺斯(Genos)字样的石榴石,这些罗马时代物品的发现证明了法拉桑群岛曾是红海航线的重要地点之一。

以色列纳哈勒奥梅尔遗址所在的阿拉瓦地区处于以色列和约旦边界。遗址发现的可追溯到1300年前的早期,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和中国进口而来的棉花和丝绸织物,并为传统丝绸之路的路线扬展提供了新的依据。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一条从连接古代中国和全世界的著名丝绸之路网络中分支出来的、不为人知的以色列丝绸之路。”

唐朝墩古城位于天山东段博格达山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东西交通要道上,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和交通枢纽。2018-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和新疆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连续5年对唐朝墩古城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3400平方米,基本厘清了古城遗址的形制布局、使用年代和不同时期遗存的文化面貌。

比尔丘陵佛教进址所属的塔克西拉文明起源于公元前600年左右,衰落并逐渐消失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期间,是南亚次大陆最重要的考古学遗址之一。塔克西拉文明的先民创造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技术成果,并以其丝绸、香料和其他贵重商品的贸易活动而闻名于世。塔克西拉文明对整个南亚次大陆的文化、社会、宗教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吉仁台沟口遗址由居址区和高台遗存两部分组成。2019年至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台遗存进行发掘并确定此处是一座由地上石构建筑和地下墓室两部分组成的大型墓葬。吉仁台沟口遗址的发掘对研究青铜时代晚期欧亚草原高等级的墓葬形制、丧葬礼制、社会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出士的木质车辆、滑冰鞋等遗物成为研究东西方早期贸易交流的重要资料。

考古学家在俄罗斯梁赞州西部古梁赞附近森林河岸边发现的古梁赞城客藏,出土的22个银手镯、5枚银戒指、1颗珠子,以及4枚格里夫纳(基辅罗斯公国使用的白银称量货币)证实这里曾是东欧地区主要贸易场所。1237年著名的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草原时将古梁赞城作为进攻的第一站。

此次展览汇集了近130件珍贵展品,将“文明交汇之地”乌兹别克斯坦1700年的传奇历史娓娓道来,展现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美美与共。代表性的展品有撒马尔罕使节府邸的巨幅壁画、来自栗特Katta Langar的巨幅古兰经书页,以及其他巴克特里亚金器、银器、丝织品和陶瓷器。观众也可借此机会欣赏16世纪布哈拉画派的微缩画珍品。

在线展览“从奈良到诺维奇:500到1100年丝路两端的艺术与信仰”聚焦于丝路佛教文物在日本列岛各地的传播,并以几件令人惊奇的器物作为视角切入,探索艺术与宗教的交织与相遇,以及这些思想和概念如何在联系日益紧密的亚欧非大陆被塑造、改造和影响。

“异国情调与奢华的中国一一东方的故事”展览是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 诞辰35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体现了来自中国的艺术藏品作为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蔚为特殊的一类,所具有的促进两国文化融合的作用,以及其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丝绸之路上,织物、奢华与权力是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小型展览。其囊括包括萨珊、蒙古、早期波斯、、波斯萨非王朝、印度、埃及、意大利(西西里)和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的多种纺织与器物类型,从宏观的时间维度为观众构建与再现古丝绸之路上一千多年的纺织史。

值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与日本奈良县政府联合举办展览,展览分“倭人的百态”“倭国与中国”“日本国的建立”“祈拜形象”“大和地宝”“中国视角的日本”六大单元,展出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等机构的100余件套与中国相关的文物,以及国内文博机构所藏的数十件与日本相关的文物,其中包含了诸多首次出境日本的珍贵文物。展览彰显了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

本次展览透过250多件艺术品,细说中国古代北方游牧人的故事,从他们于公元前千年鲜为人知的起源追溯到公元十至十三世纪的[黄金时代]。展览结合考舌学、艺术史及人类学等多元角度,在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活现这些展品的历史文化脉络。这些艺术品生动地呈现了他们的世界,当中蕴含深刻的精神内涵,更反映人与大自然的理想连结,放诸现今社会尤其发人深省。

此次展览分“丝路雏形”“丝路华章”“丝路梵音”三个部分,遴选了180余件 (套) 自先秦至宋元时此次展览分“丝路雏形”期新疆各地区出士的精美文物,包括陶器、金属器、纺织品、木器、纸张、佛造像、玻璃器等,尤其是汉唐时期的官府文书和多种文字的简牍文书资料。

青海盘据要津,丝绸之路青海道开拓甚早,但其繁盛则在吐谷深时期。展览将简述吐谷浑国历史,并以近40年来海西地区吐谷浑-吐蕃相关考古发现为依据,通过一批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精美观赏效果的文物,展示6-8世纪(包括吐蕃统治期间)吐谷浑人的生活、文化和艺术史,揭示青海道在沟通东西文化交流中的重大贡献,在中华民族多元融合历史过程的重要地位。

以户外展览的形式呈现了克里斯托弗·威尔顿·斯蒂尔2019年丝路探险的视觉旅行志。这位作家兼摄影师从威尼斯出发抵达北京,4个月走过了4万公里,记录建筑、自然美景、历史以及沿途遇到的风物,并以此为作品赞颂丝路沿线多姿多彩的风光和人文,加深现在的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此次先进的数字展通过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在世界多地留下的足迹和经典文物,体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全球性和包容性。耶稣堡博物馆陈列着大量中国瓷器等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存文物,见证了中肯友好交往的历史。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数字展的举办,是对海上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对促进中肯两国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这部作品考察了10至12世纪中亚和中国之间的跨大陆网络的外交、贸易和地理,并挑战了唐朝灭亡和蒙古人崛起之间的“丝绸之路危机”的概念。作者广泛利用和汉文史料,以及考古数据,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互动的复杂性,并进一步改变了我们对喀喇汗王朝和宋代中国与邻近地区关系的理解。

本书作者观察了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亚和地中海的贸易要道带动了早期全球化的发展,并以更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描绘了一幅幅丝绸之路下的各国人民旅行与贸易的画面。此外,作者还从更高的思考维度展现了中国的思想是如何通过商品随丝绸之路传递与交融,并在世界各地丰盛地绽放的传奇。

本书对于视觉文化的考古研究中“景观的表现”这一概念缺失的现象进行了论述与探讨。通过对中国、古希腊、美洲玛雅等地的景观、古代发明、风景画等案例进行研究,以及探索巨石阵和庞贝与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纲之路存在的深远联系,探讨了实际的古代景观空间和概念等议题,强调了“景观”对于古代艺术的重要性。

《大食东域与中国西域:7-8世纪的中亚巡礼》着眼于帕米尔的西边,追寻着玄类、慧超、悟空等大师们翻越高山的足迹,以最新考古学、货币学、语言学史料的研究成果为线世纪中亚及东西欧亚冲突、交流、融合的历史。

在全球史的背景下,通过对利玛窦世界地图、艾儒略《职方外纪》等文献的精细研究,展示出明清以来,西方地理学和动植物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在宏大壮阔的全球史洪流中,围绕经典的明清地理文献所展开的中西方文化激烈地碰撞和交融的复杂画卷。

本书以和田出土的氍毹作为线索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解密之旅。作者利用历史语言学和图像分析等方法,破解了氍毹上于阗文的含义、解读出氍毹图案上描绘的苏美尔和希腊的神话,由此揭示氍毹“起死复生”的主旨,并将之与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龙鼓传说”相结合,凸显出新疆这一世界文明汇集之地的得天独厚。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撰写的《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专题集:纺织与服装》作为多卷系列丛书“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专题集”中的第一卷,汇集了纺织、服装和丝绸之路交流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的贡献。本书旨在探讨沿着丝绸之路移动的纺织、思想和设计图案等跨文化因素对国际纺织文化领域造成的深远影响。

本书从中外关系史的角度切入,以全球双重视野和社会双重主线为论述方针,分为整体篇、海上篇文化篇,较完整地再现了14世纪未到17世纪中叶大转折的时代背景下,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世界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构建与演化,并阐明了明代的中国对于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本书区别于以往伊朗和中国间多依赖于传世文献进行交流、且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萨珊波斯晚期或中国隋唐时期的客观研究情况,试图以骏貌、天马和跳脱缨等文物为媒介,探讨更早时期的汉代乃至战国两国间文化与贸易的交流。

目前古代非洲和欧亚大陆的长途贸易之路上的考古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路线沿线主要中心中有关商品运输的部分,而较少关注小型房车和垃圾堆等生活细节证据。本书介绍了纳巴泰至罗马沙漠范围内试验坑的挖掘成果,并通过大量生活细节佐证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和红海与地中海区域间物质与文化上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论坛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与国家文物局主办,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进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聚焦海丝遗产的多个相关领域,来自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亚太处、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展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推进并深化海丝相关工作,发布了《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澳门倡议》。

本次国际研讨会由安卡拉Haci Bayram Veli大学主办、土耳其世界城市联盟(TDBB) 支持,阿寨拜疆共和国驻安卡拉大使、吉尔吉斯共和国驻安卡拉大使等多位重量级嘉宾以及来自阿塞拜疆、韩国、印度、西班牙、瑞士、日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和乌兹别克斯坦的51名院士和来自土耳其22所大学的38名院士共同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并在会上进行了23场演讲、发表了4篇国际层面的联合论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了丝绸之路沿线遗产专家、海上丝绸之路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跨文化对话框架专家、数字包容专家分别发表了20分钟的主旨演讲。来自长沙的23位“一带一路”沿线青年代表与各国青年围绕“畅想2030一一全球青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媒体艺术在促进跨文化对话,共创美好未来中的作用”两个主题展开探讨。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部门丝绸之路项目组织、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的支持下,年轻的参赛者围绕“共同生活”和“信仰与灵性”两个主题,使用相机镜头表达他们对丝绸之路共同遗产的理解。本次大赛共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约5000张照片,评选出的获奖作品将会被收录到摄影集中进行出版并前往全球各地巡展。

2022“SROM丝绸之路云上策展大赛”由丝绸之路周学术委员会指导和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办,并由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担任专家委员会主席。大赛以“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为策展主题,分文博类和设计类。本次大赛引起了丝绸之路学术界的热烈反响,参赛者超千人,作品来自全国120多所院校及组织,主题、风格和形式多样。后经过权威策展专家层层评审,角逐出各类奖项。

“一馆四中心”格局的陕西考古博物馆,总用地面积250亩、总建筑面积36000余平方米,室内展陈面积5800平方米,室外展陈面积10000平方米,馆内以“考古圣地华章陕西”为题,分为“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篇章,陈列文物4218组,5215件,打通从考古发掘到保护、研究、阐释、展示、传播的学科链路。

该馆以北庭故城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共分为“丝路传奇”“建政西域”“人文北庭”“北庭重生”四个展厅,陈列了陶尊、鸡首壶等530余件各类文物,展现了在西域地区中原工朝对安西、北庭等军政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及从汉代到唐代该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时逢“丝绸之路系列跨国申报”50周年纪念,线上启动专家会议发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信托基金(JFiT) 项目“支持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报进程”(第三阶段)。该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迪产中心和国际中亚研究所 (IICAS)协办,汇集了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中亚研究院以及缔约国在内的多位专家,论述了各国在丝绸之路项目中取得的学术成果与贡献。

本次会议将括“阿富汗、阿塞拜疆、伊朗、土耳其、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养蚕业和传统纺织用丝生产”“阿塞拜疆、土耳其:恰伊(茶) 文化,身份、待客之道和社交的象征”“中国: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带肩部刺绣的传统罩衫艺术(阿提扎)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的文化特征要素”等4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相关名录。

由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中亚国际研究所等权威专家组成的科研项目团队通过多学科交互手段,结合测算方法、模型运用、卫星探测等最新手段,系统地勘测并记录中亚古丝绸之路区域水体和水资源的历史变化过程。

By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